点击看清华绝色秋天
清华园的秋
炽烈又缠绵
强势却温柔
天地肃清 万物静美
饱览周遭明媚
秋风所至 翻覆纤手
摇落满树金辉
怎样描画你
清华园的秋
恣肆写意 数笔寥寥
话不尽一番光景 几分奇趣
匠心厚涂 浓墨重彩
绘不出千般旖旎 万种风情
怎能不爱你
清华园的秋
藤蔓垂首 日光疏离
宜旧事重提
香茗枸杞 氤氲茶气
宜叹从前慢
数点残绿 满阶金黄
宜久别重逢
芬芳渐冷 影入寒潭
宜相思遥寄
悠悠苍旻 离离朝晖
尽态极妍 乐哉快哉
秋光何须敛锋芒
有十分颜色
便要展露十分
草低埋故迹
幽径藏绮梦
我观园中景
化作笔端行
萧瑟风起 猎猎红衣
不言寂寥伤怀事
自有豪情意气
浮云闲憩远山轻
俯瞰园中景
残叶蜷卧微阖眸
仰望万里晴
粼粼波光
满载一湖秋色
累累秋实
沾染一襟果香
风动寒枝 满园黄叶
飒飒秋声起
万千心事 萦回不尽
林静闻低语
林梢弄倩影
对镜描眉点胭脂
灿烂人间景
疑是春风吹又生
余晖未散 冷暖骤变
风寒知昼短
月明照松间
暖室拥衾渐入眠
灯火未阑珊
秋光不夜天
清华园的秋
淡泊却多情
豪迈又风流
霜露微凝
天光云影
闻阵阵书声
晨曦摇曳
叶落纷飞
有浩浩长风
清华园的秋
如何不爱她
亭阁伏草栖鸭
学堂橘灯晚霞
一叶梧桐临轩落
知是清秋入梦华
策划 | 赵姝婧 李沫潼
文字 | 李沫潼
摄影 | 霍元东 何康 杨丽英 张绮帆
王芝权 伊丽 张嘉奇 蔡雨欣 李宇飏
靳翔宇 夏轩杰 黄泓熙 杨天舒 江子萱
编辑 | 李沫潼 赵姝婧
校对 | 苑洁 李婧
责编 | 赵姝婧
清华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图文敬请联络
今天,
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
莘莘学子,重聚一堂。
2019年4月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被授予清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说,“清华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大学,也是习近平主席的母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两年后,又是芳菲四月,清华学子迎来了他们的“学长”习近平。 这位从清华园走出来的最高领导人,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送上祝福,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勾画蓝图。
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习近平离开清华大学时,同师生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面对曾经无比熟稔的校园,
面对青春洋溢的面庞,
总书记说,“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
“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
成大才、担大任”……
只有心怀“国之大者”,
才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今天,跟随着总书记的考察脚步,
让我们走近这所诞生于
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的学府。
110年间,
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清华大学主楼工程建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过街楼连成一个整体建筑群。摄影 宋焕成 郭海军
清华大学诞生于
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年代。
1909年夏,
在北京侯位胡同的一间民房里,
悄然出现了一家
当时对国人而言非常陌生的机构
——游美学务处。
这家机构的工作,
是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专门向美国输送留学生。
就是这家机构建立的游美肄业馆,
日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清华大学。
1996年,清华大学。摄影 张肇基
1925年,在一座
青砖红瓦、坡顶陡起、
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清华学堂” 里
“国学研究院”成立了。
著名的“四大导师”——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
文学家吴宓等,
在这里形成了清华大学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清华学堂始建于1909年,是清华建校时首批四大建筑之一。摄影 宋焕成 郭海军
清华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
都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出
清华人的刚毅顽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清华、北大、南开南迁
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在国难当头之际,学生们爱国热情高涨,
出现了三次大规模抗日救亡的从军热潮,
先后参军的约为1100人,
占就读学生总数8000人的14%左右,
部分校友还为抗战胜利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清华与北大、南开一道,书写出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8年历史,创造出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的骄傲。摄影 宋焕成 郭海军
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
清华大学始终走在历史潮流的前端。
1952年,国家高等教育院系调整,
文、理、法等学院被调出,
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
清华人致力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
1958年,电机系师生制造的计算大型电站电网分布的交流计算台。摄影 李兰英/人民画报
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完成了北京郊区10多座大型水库的设计任务。摄影 何世尧/人民画报
1961年,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清华学生。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论及清华园之美,
园内苍松翠柏、水清木华,
清澈的万泉河从腹地蜿蜒而过,
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小溪,同时也滋养着清华学子
特有的志趣和气质。
1961年的清华园。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1961年,清华大学同学们温习功课。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高高的台阶、郁郁葱葱的爬山虎、
灵动复古的拱形高窗,
还有上下透光的玻璃地板……
提起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
每位学子心中都有一幅画,
那是青春岁月里
一段埋头苦读、与知识相伴的时光。
杨绛先生说“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
季羡林大师说
“永远不会忘记清华图书馆” ,
杨振宁院士称这里是
“全中国最讲究的图书馆” 。
196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角。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无须扬鞭自奋蹄,
清华园里的学子除了上课之外,
经常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
即使周末,在图书馆“开矿”也是常事。
1973年,学生们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学习。摄影 邓永庆/人民画报
清华的学习氛围浓厚,
不过,清华学生可不是
只会死啃书本的“书呆子”。
自建校起,清华就有
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
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
“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清华学子又提出
“无体育、不清华” 的时代口号。
1958年,学生们在清华校园里进行体育锻炼。摄影 黄鸿辉/人民画报
1958年,每天下午,清华的操场上都会有学生打篮球、跑步。摄影 黄鸿辉/人民画报
正如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
“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 ,
清华人用“体魄与人格并重” 的光荣传统,
诠释何为自强不息。
在优良校风传统熏陶下,
强身健体成为清华人
学习和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多年以后,这段回忆的时光
也成为了“清华老学长们”
津津乐道的话题。
1953年,在校园里跑步的学生们。摄影 吴宝基/人民画报
1958年,在学校运动会上,场外的拉拉队为选手们敲锣呐喊。摄影 黄鸿辉、盛承天/人民画报
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
往往能吸引众多学子纷纷加入。
朗诵、诗歌、绘画.....
虽然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
校园生活却是格外丰富多彩。
1958年,每逢周末,清华的学生们就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联欢会。这是在联欢会上表演的越剧。
1958年,一名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参加了美术社团,她正在河边写生。摄影 黄鸿辉/人民画报
在这些文娱活动里,
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艺,
个个都是“小行家”。
1958年,拉大提琴的学生。摄影 黄鸿辉、盛承天/人民画报
可别小瞧了清华的乐队!
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学子们还把演出的地点
从清华园移到了颐和园。
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清华乐队在颐和园参加庆祝会。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就问你,飒不飒?
那时候的清华学子
就已骑上了摩托车,
在校园里风驰电掣。
1958年,摩托车运动很受清华学生们的喜爱,当年全校已有480名同学参加了这项运动。摄影 黄鸿辉、盛承天/人民画报
尽管与世界诸多著名大学相比,
中国的大学起步比较晚,
但是起点并不低,
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设,
成功实现了与具有现代意义的
西方大学的接轨,
清华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例。
在清华大学的留学生和中国同学一起融洽地学习生活。摄影 吴宝基/人民画报
作为一所中国的顶尖大学之一,
每年慕名前来清华大学
参观游览的游客
总是络绎不绝。
1952年,清华大学航空系学生在该系飞机工厂前,给参观团的团员们讲述飞机构造的原理。摄影 蔡尚雄/人民画报
1952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参观。摄影 蔡尚雄 丁一/人民画报
1971年,“拉比诺特”足球队队员参观清华大学师生制造的汽车。摄影 罗文发/人民画报
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当年从那间民房里脱胎而出的
这所高等学府,
历经百余年的沧桑,
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册上
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业多年后,季羡林曾深情地说:
“每次回到清华园,
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
我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
在清华的四年生活,
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1961年,清华校园里的大学生。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110年间,
这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为求救国探寻真理,
怀揣梦想无问西东。
顽强探索着育才战略的清华,
培养出众多杰出校友,
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
也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
1956年以前,清华大学有教授、副教授108人。著名教授刘仙洲(右二)、张子高(右三)、梁思成(右四)、施嘉炀(右一)在一起研讨学术。本刊资料
197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批专家之一。在他主持下建成的智能技术和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高空间理论,系统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求解空间的问题表达、复杂分析、不同层次空间之间信息、算子及推理机制等相互转换关系。这是张钹教授在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新技术的研究。本刊资料
2020年9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时,
称赞7位科学家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
这7位科学家中,有4位是清华人。
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南仁东 等,
他们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也是清华人的杰出代表。
1978年,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摄影 高明义、贾玉江/人民画报
1985年春,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在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本刊资料
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
发展于民族振兴之时。
站在回望清华百年的门槛上,
那些曾经激励学子、
唤起民众的历史回声,
依然在清华园回荡,
让今天的清华人激动难抑。
1961年,美丽的清华园。摄影 宋学广/人民画报
他们仿佛在诉说着,
国家之需,乃我辈之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但初心未改,热忱不灭。
图片来源 | 中国专题图库
文字综合 | 清华校史馆、人民网、央视新闻
编辑 | 王伊奕
校对 | 袁梦
值班审校 | 黄丽巍
相关问答
这张照片看看,满意不满意!这张照片看看,满意不满意!
以一个北大人客观的角度来说,清华的不知道比北大多出多少……而且建筑很有特色,从风格到极其新潮的都有。但是北大的建筑一半都是清代风格建筑,如果喜欢古典...
清华大学有一共有8个大门:主校门(东南门):通常称东门,实际是在学校东南方,朝南开,门外是成府路。西校门:照片上面经常出现的那个大理石的“清华大学”...清...
清华大学有一共有8个大门:主校门(东南门):通常称东门,实际是在学校东南方,朝南开,门外是成府路。西校门:照片上面经常出现的那个大理石的“清华大学”...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北大的东门。东门是北大最为气派的大门之一,门前有高耸的牌楼,门内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因此,东门适合拍摄建筑和风景照片。清华北大门是清华...
清华大学有一共有8个大门:;主校门(东南门):通常称东门,实际是在学校东南方,朝南开,门外是成府路。;西校门:照片上面经常出现的那个大理石的“清华大学...清华...
近日,作为1988级清华校友的高晓松出席校庆,被指搞特殊高晓松在校庆上发言:“我们入学时正赶上80年代末风雷激荡的燃情岁月,进入社会又赶上改革开放大浪淘沙...
如果只有1小时的时间游览清华大学,以下是一个快速的游览路线,可以帮助你尽可能多地参观清华大学的景点:从清华西门进入清华大学,向南走大约50米,到达清华园...
8个清华大学有一共有8个大门:主校门(东南门):通常称东门,实际是在学校东南方,朝南开,门外是成府路。西校门:照片上面经常出现的那个大理石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最小新生年仅15岁,这个岁数对于少年班学生来说非常正常,不是一个夸张的年龄。清华没有专门的少年班,这些少年学生散落在各个学院,当正常学生上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