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长城,为什么一身“浙江味儿”?

▲ 深秋时节,“江南喀纳斯”临海小芝镇层林尽染。摄影/金灵敏,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风物君语-

“台州”不在台州,“临海”并不临海

即使多次品尝过来自

新荣记 的美味,我们也未必清楚:

它的故乡台州 ,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 台州市地形图。制图/F50BB

通过地图找到台州 的位置,我们可能会陷入更多的误会:哦,就是在这里,戚继光 杀过倭寇,创造了“台州大捷”

真相则是:这个著名的台州位于今天台州市 (地级)下属的临海市 (县级)

▲ 依山而建的临海古城,即台州府城。摄影/卢文, 图/视觉中国

台州,这个位于宁波与温州之间的浙江地级市,是一个让外地人迷惑的地方:

首先,台读“tāi”,而不是“tái” ,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当然也是读“tāi”)山。

其次,你很说清“台州”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 ——地名诞生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1300多年,但位于椒江区的这个“台州”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不到30年。

临海,到底临海不临海?

公元622年的大唐,那应该是一个十分“讲武德”的年代, 因为皇帝的年号就叫“武德”——这一年,“台州”正式得名,治所驻地叫临海。

▲ 抗倭重镇临海,自古习武之风浓厚。摄影/林天喜,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1300多年间,“台州”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叫“临海”的地方,直到1994年台州设立地级市,台州地区将行政中心从临海市迁往更靠近大海的椒江区

▲ 临海市地图。 制图/monk,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然而,这个为台州代言了千余年的临海 ,从地图上看,似乎又不“临海”台州临海人、地理学家王士性 这样歌颂自己的家乡:

“(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

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

虽鸟道亦无。”

意思是说,浙江十一个郡 (府)的城池,就属俺们台州最险要 ,西、南两面有大江环绕,西、北两面又有陡峭的大山,鸟也飞不过去。

对照明人所著的《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台州城,也就是今天的临海, 看起来离海很近。否则,她也不会被视为海防重镇。

▲ 清代绘制的《中华沿海形势图》(局部),图中突出部分即为台州府区域。 供图/quan

浙江第三大河——灵江 (入海河段称椒江)形成的喇叭口湾面向东海,城池就扼守着喇叭的咽喉。明朝,入海口冲积平原尚未形成, 当时入海口远比今日的喇叭口更宽阔,海岸线更靠近内地。

时光再上溯,这座城始建于公元257年 的三国东吴时期,那一年诞生了“临海郡” ,管辖着今丽水、台州、温州 等地——从“郡”的范围来说,这里当然是“临海”地区。然而,当时郡治偏偏不在今临海,而是在40公里外的章安 ,也就是今椒江区的章安街道。

“临海不靠海”,其实是 是地理变迁和行政区沿革所造成。

▲ 云遮雾绕的临海城。摄影/许海松

山、海、河,联手造临海

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出一座始终与山海同呼吸、共进退的城 。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临海,也就是老台州。

古台州,长期是一座江海联运 的港口。港口,带动了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土生土长的临海人高僧思托,从临海龙兴寺走出,是唯一参与六次东渡,并跟随鉴真东渡的弟子。

▲ 临海,背向高山、面向大海。 上图摄影/林霞,下图摄影/梁慧敏,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鉴真东渡成功半个世纪后,日本僧人最澄 于唐贞元二十年(804)率弟子通过明州港,转到临海,并在龙兴寺学习佛法、茶道。回国后,最澄成为“中国浙江天台宗日本分宗”创始人。

▲ 临海龙兴寺的多宝塔。摄影/东方太白,图/图虫·创意

明朝立国后,海疆风云突变。 为防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反攻,朱元璋出台“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 但是,缺少田地的沿海人民离不开渔业和贸易。随之而来,海上走私猖獗。

为加强海防,明朝在海岸线上修起了一道海上长城 ——54座卫城、99座所城、353 处巡检司、997 座烽堠、313座墩、48 座台、24 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

台州府城,也就是临海,三面环山、两面环水,成为这条防线的中枢 :她北接宁波,南连温州,背靠金华、处州(今丽水)。

▲ 面朝大海的戚继光雕像。摄影/Xwm715 ,图/ 图虫·创意

此时,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台州城一起,迎来了高光时刻

八达岭长城,来自“临海制造”

1556年,28岁的戚继光升任台州军事主官, 他发现,沿海城堡很容易被倭寇攻破,首先是因为墙体的老化——诞生千余年以来,台州府城虽多次修缮,但一直是夯土城。

如此重要的一座抗倭指挥枢纽 ,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 海上有仙山。 摄影/金烨,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在他的设计和指挥下,工匠采用统一的建筑标准,将城墙增高加宽加固,城墙两侧以石条为基座, 砖石包砌到顶,增高了城堞,统一了垛口高度,建筑起空心敌楼。

改造后的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 敌楼林立、烽堠相望。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今人称之为 “江南长城”。

▲ 当长城遇到江南。摄影/陈东辉,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难不成,这“江南长城”模仿了北方的八达岭吗?非也!秘密,来自当地的一种民居。

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四月,数千倭寇围攻台州府城的前哨桃渚古城。接到狼烟警报的戚继光率军从宁波出发,在泥泞中急行军300余里,于一个梅雨绵绵的清晨突然出现在城下,杀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

▲ 桃渚古城,城门下的集市。摄影/许小华,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战役中,戚继光发现沿海渔民住宅非常特别,这种采用块石垒砌的建筑类似碉堡。为应对台风,门窗开得很窄小,透过窗户向外瞭望,视野十分开阔。于是,戚继光创造性地在桃渚城修筑了空心敌楼,后又将其应用于府城的修缮。

1569年, 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先后有两万多浙江子弟兵从东南沿海被征调至北上 。修筑过台州府城墙的砌墙高手成为北方明长城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台州府城墙的修造技艺和经验运用到长城上。

▲ 台州府城揽胜门。摄影/谢少康,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所以,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是戚继光在北方重修北方八达岭等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一半是铜墙铁壁,一半是人间烟火

临海长期为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千百年的文脉风物,几乎都积淀在这里。北固山、灵江、海潮 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 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正所谓:

“四廓青山连市合,一江寒水抱城斜。”

▲ 灵江穿过临海城郊。摄影/金灵敏,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杭州有西湖,临海有东湖。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时任台州父母官的钱暄兴修水利,形成了临海东湖,并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夯筑东城墙。

1958 年东城墙被拆,老城里的湖与新城区无缝对接。东湖,也从早期的私家园林走向了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 俯瞰临海灵湖与东湖。上图摄影/华立君,下图摄影/朱挺,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东湖南北纵长,园林以中堤为界,分为前后两湖。十米高的八角湖心亭是前湖的中心, 登临亭台俯瞰,周边风景一览无余:

“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

全长1080米的紫阳街,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 。从宋代至今,它的格局几乎未变:北连北固山,南接灵江和巾山, 是一条将临海南北山水联系起来的走廊,也是临海人城市生活的中心。

▲ 夜幕下的紫阳古街。摄影/吴艳,本图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人们常用“市井”形容百姓生活,而临海古城几乎就是阐释“市”与”井”的古典样本

千年古街依然商铺林立,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城门外的中津码头。 各色的早餐店、杆秤店、理发店,食品店、老作坊、酒馆、五金店、衣帽店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开。

没有哪座城,能像临海这样,配得上“井城”的称号, 因为,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是以井为中心:千佛井、六边井、洋古井、三眼井、半边井、勺泉井…… 一口口古井,浓缩了临海乃至台州的历史。

▲ 有井,才是“市井”。上图摄影/朱宣承,下图摄影/许爱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临海古城所在地,位于断陷性堆质盆地,山中流下的泉水可以在低处汇集, 并在缝隙中上涌形成泉井。据1953 年的官方调查,台州城内有古井786 口,现仍存393口,其中315 口古井仍在被使用 ,年代跨越晋、唐、宋、元、明、清。

临海不缺水:城外有海水,还有江水, 但它们都是汹涌不安的。相比咸淡不定的江海之水,稳定而甘甜的井水更能给居民安全感。 面对这数百口古井,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

“井水不犯河水”

▲ 老城的文脉依然在流淌。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市井之中,流淌着文脉、孕育着豪杰。 自宋代起,这里儒风鼎盛,曾培养出1094 名进士、6位宰相,明代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是杰出的代表。

尽管台州市已远走更靠滨海的椒江,但临海人依然拥有文化自信,他们时常自豪地说: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 坊,古老里坊制的遗存。摄影/徐安,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山与海,在临海一点也不违和 。每一步行走,我们都能感受到山与海的拉锯。

隐于街头巷尾的“临海词调”有山风,也有海韵

▲ 临海词调。供图/五岳May,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黄沙舞狮,既有舞、又有武,尚武的风气与江南的舞艺完美融合

▲ 黄沙舞狮。摄影/陶峻,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哪怕是地方小戏“大石车灯戏”唱、念、做、打,都传达着天地间的山魂海韵。

▲ 大石车灯戏。摄影/朱建初,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更交融在食材与口味之中。

在鱼米之乡的江南,种植小麦且以面食为主的地方并不多见,临海是一个例外。 在临海的西北乡镇,不仅可以欣赏金黄的麦浪,更是可以品尝大石垂面、糕水馒头、板油糖、麦饼 等花样繁多的面食。

▲ 大石垂面。摄影/吴辉明,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山货美味中,笋的地位不可撼动。笋切小粒,是做糟羹、笋饼、扁食、小馄饨 的馅料精华;笋切细丝,在麦油脂、烫面干、姜汤面、垂面饭 里不可缺少。

▲ 各色临海美食,你吃过吗?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虽然城区不靠海,但临海仍管辖着200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小岛屿86 个,著名的东矶渔场是一处“海上粮仓” 。这里出产的小海鲜,也是台州餐饮业标杆“新荣记”餐厅的主打食材。

▲ 小海鲜,大有味道。上图/图虫·创意;下图摄影/李稔,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老县志这样记载本地物产:“民以海渔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 山海之间,岁月流转,孕育了临海独特的饮食风貌。

临海人回报给这片土地的,则是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 所造就的勤劳、质朴与通达。

▲ 航拍临海涌泉镇蜜橘收获。摄影/陈世丰,图片选自《风物中国志·临海》

- END -

撰文 | 大羽、老米

编辑 | 大羽

地图编辑 | F50BB

封图摄影 | 梁慧敏

参考文献

王砚主编《风物中国志·临海》

徐三见主编:《台州府城墙全篇》

鲁晓敏撰:《绝版的“江南长城”》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573公里的北京长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丨京华物语

《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组织编写,张青仁、毛巧晖、徐姗姗、包媛媛 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12月版。

两万多公里的长城连接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地区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经过多个朝代的修缮后,明朝的修建奠定了今天北京长城的基本形态。从山海关一路行西的长城,在天津蓟州区,经平谷的将军关进入北京市域,仿佛一弯明亮的新月,将北京北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与西部的门头沟等6个区串联。

和其他省份相比,北京境内的长城并不算长。573公里的北京长城甚至不足整个长城的二十分之一,但这并不算长的长城却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原因在于北京地区的长城直接拱卫京师的险要地位。历代王朝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坚固的长城外,更在沿途密集地修建了城关,派出了大量的将士们驻守。这些驻边的将士,世世代代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在守卫边关的同时,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

作为连接中原与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要塞,长城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厚重、繁盛的京畿文化又滋养、反哺着长城文化,在丰富北京长城文化构成的同时,使其成为文明交融的集大成者。在长城的一砖一瓦、一点一线中,在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中,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变迁,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

长城(局部)图。

长城铸就北京民族交融交往的盛景

在冷兵器时代的过去,长城的修筑意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文明的入侵。战略地位险要的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周召公奭的子孙、以游牧为主的山戎部落、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奚族、女真等大量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辽金以后,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突显。在历代王朝修筑长城的基础上,辽、金以及此后的明王朝,大力强化了北京长城的修缮。长城拱卫京师之势日渐生成。

人们或许会这样猜测,是因为长城一带战事繁多,才会导致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在这崇山峻岭间铸就钢铁一般的长城。但当我们查阅古籍,行走在长城沿线的村落古堡时,却惊讶地发现,虽然这一带曾有过战争,却多是王朝更迭时的应势而生的局部战乱。在修筑长城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长城沿线的民众与不同的政权,都默契地将长城视为彼此之间的界限,甚少发生战乱与冲突。在怀柔,对长城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于书文老师告诉我们,“长城的修建,不只是为了抵御战乱,更表达着长城内外的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与共识”。矗立在这山水之间的巍峨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屏障,区隔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界,更是长城内外各个民族共同认同的和平与安宁的象征。

物理空间上的长城将北疆与中原隔开,却也如同纽带一般,将长城内外的山山水水、村镇院落,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联系在了一起。“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辽代时的经典,记录了长城沿线的风貌,长城以北,是广袤的辽阔草原,盛产着牛羊皮毛。长城以南,是富庶的农耕文明。小麦、稻米,丝绸、茶叶、瓷器,各种物产通过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

过渡地带的长城,成为了南北方物资的集散之地。沿线的城堡、关口不仅是长城的重要节点,更成为沟通南北、物资交换的集散之地。古北口、岔道村、永宁城、黄花城、河防口、沿河城……一个个因驻边而兴起的小镇,成为散布在长城沿线的边贸重镇。行走在古北口村狭长的石板路上,鳞次栉比、饱经风霜的商铺见证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南来北往的商客为这边关小镇的富饶繁华吸引,定居在此的他们形塑了这里百家姓氏的恢宏大气。具有百年历史的清真古寺,是古村民众包容和谐的见证。一个个边关重镇,如同万里长城上一颗颗闪耀的明珠,照耀着长城内外的边关要塞。

站在潮河边的姊妹楼上,长城在群山间绵延生长。青色的台地上,牧羊人挥动着长鞭,伴着星星点点的羊群,追赶着落日的余晖。远处是有着浓郁满族风情的巴克什营镇。脚下是一大片密密麻麻、挂满果实的板栗林与核桃林。游牧与农耕的边界弥漫在这茂密的丛林间,成为北京长城独有的景观。

松鼠种板栗。

明朝以后,为了安定边关,朝廷在长城沿线修筑城堡,屯兵戍边。这些戍边的将士,在这山高密林间,种植了大量的板栗与核桃。板栗、核桃不仅便于存储,果实的热量更能在寒冷的冬天里,给予将士们充足的补给。大规模的板栗、核桃的持续种植及这一地区农业生产体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事实上表达着将士们弃战从耕的决心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围绕长城而生的果林经济带,在联结长城内外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同时,也与之形成相互包容与嵌入的姿态。正是华夏大地上多元文明的相互嵌入、共生繁荣,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离不开沿线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建构。这种参与与建构,不仅表现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博弈,更体现为北方游牧民族依托长城,与历代王朝的互动中生出的对于长城、家国的认同与责任,并将这种认同、责任投入到长城的修建、驻守、维护和对家国安危的承担上。唐代时,粟末靺羯人建立了渤海国。靺羯人南迁燕州,在今天的北京繁衍生息。唐朝末年,在遭遇战乱后,靺羯人沿怀沙河畔蜿蜒而上,最终定居在怀柔中部的平原与山水之地,将其命名为“渤海所”。

渤海所的石狮子。

明弘治年间,随着十三陵与长城的修建,渤海所一带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朝廷在这里修建渤海所城池,设立了渤海所,靺羯人的后裔和朝廷的将士们一道,担负起了“拱护陵京”的重任。在渤海所村委会一侧的库房内,大量的石碑、石碾和出土的石狮子,见证着昔日不同民族在这里戍边驻守,保家卫国的盛影。辽代时,其统治范围“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长城成为他们抵御南方政权的重要依靠。

此后的金王朝,在沿袭了辽代边界的同时,也继承了辽对于长城的认知。原本南方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成为契丹人依靠的、防御宋王朝的天然屏障。辽人、契丹人在开发、利用长城的同时,也表述、建构着他们认知、理解的长城。也正是因为多元民族对于长城的参与、建构与开发,使得这跨越万里的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交融交往交流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形塑了“长城内外皆故乡”的共有认知。

文明交会之地的长城,

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文化

两千多年以来,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繁衍生息。依托这雄伟壮丽的长城,在对这片土地的共同耕耘中,在彼此的守望相助中,创造、开发、传承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积淀成如今散落在长城内外、星星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众自发形成的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雄伟、壮丽的长城文化交相呼应。在丰富长城文化构成的同时,也为这悠久的、庄严的长城文化增添了活力与生机,成为长城文化生态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长城内外,丛林密布、鸟兽丛生。这些多样形态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天然宝藏。长城沿线的人们,在与这些多样形态的物种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过程中,积累、沉淀和传承了一种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在长城沿线的诸多村庄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大山、古树和长城的神话传说。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蜿蜒曲折的长城、险峻的大山及一棵棵古老的大树,都是有血有肉的灵魂之躯,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存在。依靠着长城、高山与古树滋养的民众们,虔敬地表达着他们对于一切生灵的敬畏。

水长城一景。

在长城脚下的杨树底下村,淳朴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传承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敛巧饭”的习俗。正月十五的“扬饭喂雀”,表达着他们对曾经救过他们生命的雀儿们的感激。在对长城的守卫中,人们总结并传承了一系列修补长城的技术,以一种参与的姿态,修补、重建与维系着人与自然、长城的生态关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呈现了长城文化带人、自然、与景观之间互为一体、相互共生的文明生态。正是这一文明生态,在滋养着长城内外的民众、赋予文化生命力与活力的同时,亦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构建跨物种的命运共同体,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长城人民,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出一系列开发、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直至今日仍然润泽着今天生活在长城沿线的民众,成为他们世代享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城沿线山高路陡,并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如前所述,屯兵的将士们利用山间林地,因地制宜地种植热量高的板栗。在人力资源短缺的过去,将士们与林间的松鼠相互配合,成就了长城沿线茂密的板栗带。在技术并不发达,没有农药、化肥的情形下,人们积累了一系列的板栗种植的经验技术,在惠泽数万民众的同时,成就了今日“怀柔栗子”的声名远播。

陡峭的林地中随处可见的荆棘,在艺人指尖的变幻中,成为一件件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的生活器具。人们用着山间、河谷和台地的石头,筑成了一栋栋坚固的、美观的四合院和数不胜数的城池和古堡,成为长城沿线一道别样的风景。在平谷与怀柔,匠人们开掘着地下金矿,神话传说中的金山银山真的成为了富裕一方百姓的宝藏。更多的能工巧匠,巧妙地利用着大自然的馈赠,编织出玲珑枕等一系列精美的手工艺品,烹饪出烧酒、烧肉和烧饼,制作出鱼面春饼、槐花炒蛋、火盆豆腐、火勺、阳坊涮肉等一道道独具地方特色美食,成为长城文化带中最有生活气息的遗产。

西栅子荆编。

在这险峻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从来都不是单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长城脚下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扶持、抱团取暖,形成了长城沿线一个个家族、村落与社会。在红石门的不远处,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靠山集吸引着四方的商贩,村民们拿着种植的山货、养殖的家禽、编织的器具,在这定期举办的集市上交易。从年初到年尾,各个村镇举办的节日庆典、民俗庙会,老少齐上阵的花会表演,还有那村村落落里传承至今的蹦蹦戏,将这清冷凛冽的长城装点得热火朝天。

文明交会之地的长城吸引了大量外来的文化,大气的长城形塑了民众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姿态,不断丰富着长城文化的构成。九曲黄河灯阵从中原传入古北口一带后,融入了长城文化的元素,为这古老的灯俗增添了新的色彩。随着回民迁入古北口、南口等地,当地纷纷修建了清真寺,数百年来回汉民众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交融的赞歌。长城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动、交融与共生繁荣,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充分地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才能真正推动文明的繁荣。

在这长城的崇山峻岭间,在百姓的口耳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传说与故事。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妇孺稚童都能娓娓道来的杨家将传说,以及戚继光修筑长城、蔡凯将军修筑长城的传说,不断鼓舞、激励着长城一带的民众,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这边关要地生根驻守。“二郎神担山”“窟窿山”“夫妻松”“响水湖的来历”等传说,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亦为这沿途险峻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几许梦幻的色彩,让这雄伟壮丽的长城景致熠熠生辉。

本文选自《长城就在屋檐下:长城非遗游》,较原文有删节修改,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丨张青仁、毛巧晖、徐姗姗、包媛媛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青青子

导语校对丨赵琳

相关问答

北京长城外貌

北京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起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修建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中国...

我将和父母一起去北京参观长城。路途遥远,我们乘飞机去。...

[回答]ThisweekIwillspendapleasantweekend.IwillgotovisittheGreatWallinBeijngwithmyparent...

八达岭长城要钱吗???_马蜂窝问答-马蜂窝

[回答]北京八达岭长城门票价格【成人票】旺季40元/人;淡季35元/人【优惠票】旺季20元/人;淡季17.5元/人旺季时间:每年4月1日~10月31日淡季时间:每年11...

中国北京的长城有多长?

中国的万里长城,北京段,从北京的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六个区域都有长城。总长六百二十九公里,其中主干线五百二十九公里,支线九十公里,平谷有...中...

【北京长城约有多少千米?】作业帮

[最佳回答]北京所属部分341千米.横贯:延庆县、怀柔县、密云县、平谷县四个县,并且蜿蜒曲折.中国长城于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长城是人...

北京八达岭长城在哪个区?有直达的车吗?_马蜂窝问答-马蜂窝

[回答]八达岭长城在北京市延庆区,北与河北省接壤。去八达岭的公共交通有几种方式,一是去德胜门公交站乘坐877路或919路公交车,877路在城门楼子的后面院内...

北京大兴有长城吗?

北京大兴没有长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长城主要分布在北京城的东北、北部和西北部的燕山及太行山脉北端,大兴区位于北京城南部,所属区域全部都是永定河冲击平原,...

北京长城总长多少公里起点和终点?

万里长城北京段,地跨京北山区平谷、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5个县区,总厂629千米(其中主干线长529km,支线长90km)。据查,保存完整无损的累计长度为67km,...

北京疫情期间哪里可以爬山?

现在想在北京爬山,我推荐慕田峪长城,记得我两年前去过一次,慕田峪给我的感觉特别棒,因此也推荐给你。选择慕田峪长城的原因1、人少但管理到位长城之中最具...

北京长城多高?

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另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为6,700公里),合14,600华里。...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