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诗句
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关于茶都有哪些唯美的诗词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茶的唯美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2. 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3.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4. 散诞向阳眠。将闲敌地仙。诗情茶助爽。药力酒能宣。
5.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6.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7.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8.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9.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10.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11.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12.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13.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14.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15. 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16. 泉香好解相如渴,火红闲评坡老诗。
17. 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18.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19.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20.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21.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22.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23.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24.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25.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26.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27.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28.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
29. 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
30. 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关于茶的唯美诗句
31.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32. 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33.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34.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35. 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36.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37. 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38. 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39.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40. 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41. 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
42. 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
43.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44.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45.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
46.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47.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48.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
49.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50.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51.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52.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53.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54. 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上清凉。
55.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56.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57. 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58. 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
59. 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60. 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
61. 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
62.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
63.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64. 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65.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66.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67.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篇一
1、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2、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3、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4、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
5、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
6、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7、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
8、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9、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10、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11、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12、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
13、十载许句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
14、千秋同俯仰,唯青山不老,如见故人。
15、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16、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17、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 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
18、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19、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20、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 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篇二
1、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
2、一天无空座,四时有香茶。
3、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4、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
5、竹炉汤沸邀清客,茗婉风生遣睡魔。
6、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
7、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暖人心。
8、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
9、碧螺壶中香扑面,绿茶盏内味如春。
10、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
11、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12、七度卢仝碗,三篇陆羽经。
13、浅杯茶,满杯酒。
14、莫干清凉世界,竹荫十里茶香。
15、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
16、为公忙为私忙忙中偷闲喝碗茶去,
做人苦做事苦苦中作乐拿付牌来。
17、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上清凉。
18、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19、淡酒邀明月,香茶迎故人。
20、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21、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22、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
23、来路可数歇一刻知味,前途无量品一杯何妨。
24、喜报捷音一壶春暖, 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25、看水浒想喝大碗酒, 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26、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心细谈心。
27、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28、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29、柳井有泉好作饮, 君山无处不宜茶。
30、壶在心中天在壶,心在壶中地在心。
一缕茶烟隔竹篱
——中国的茶道文化
汪鹤年
从日本茶道谈起
在谈到日本的茶道时,人们常有这样的绘声绘色的描述:竹色苍润,树影婆娑的庭院里,一间竹木结构、用奇异山石点缀的小茶室静卧在绿荫深处,清雅、幽静而深远。茶室的旁边,有一间专门用以放置、洗涤茶具的“水屋”,还有一间有曲径相通,专供客人休息的休息室。茶室的入口处有一扇较矮的活动格子门,来客须躬身进室,意在谦逊,主人则跪坐门前,以示欢迎。宾主相互致敬后,客人开始鉴赏室内的墨宝、插花和茶具,然后面对茶室中央的茶釜依次坐好。待客人坐定后,主人从水屋取出风炉等茶器,让客人们当场领略烧水过程中的火相之美。待水沸时,主人用茶巾擦净茶碗,用茶勺将碾成细末的绿茶粉放入茶碗中,然后用勺倾注沸水,再用特制的小竹帚(茶筅)搅拌,直到浓如豆羹的茶汤顶层浮起泡沫。点茶之后便是献茶,献茶时,主人必须用左手掌托碗,右手扶碗。第一碗茶必须奉给先到的客人,后来者即便贵为殿下,也要屈尊下座。客人接过茶碗,须举至与额角齐平,并向其他人致礼,向主人致谢,然后就饮。饮茶时要吸气,并轻轻发出吱吱声,表示对茶品的赞赏。饮完茶后,客人再将茶碗欣赏一番,然后还给主人。礼仪结束后,主人又跪坐于茶室门侧送客,客人一再鞠躬祝颂后,方才辞别。总之,整个聚会过程充满了“清静和寂”的气氛,而这正是日本茶道的“四规”精神。
日本的茶道
当然,这种近乎繁琐的“茶数寄”(意思是风雅茶会)作为茶道的正宗,仅在少数上层人士中流行。而具有平民化色彩的“茶寄合”(即茶话会),其礼仪则要简单得多;至于更具有大众化倾向的“云脚茶会”(即饮茶聚会),则已纯粹成为一种仅以饮茶来联谊的各方人士无拘无束的饮茶聚会了。
谁都知道,日本茶道是在中国古代的茶宴、茶会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成的,但它究竟吸收了中国茶宴文化中哪些内核,我们的老祖宗似乎并没有留下现成的答案。然而,当我们细心审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将其与日本茶道进行多侧面的比较时,却又不难发现,渊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从形式到内容,不过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延续和演进。
日本茶道的中国烙印
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唐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陆羽的身体力行功不可没。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就有如是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如果说,这里的所谓“茶道”,尚只能算是饮茶之风的代名词,那么,在释皎然“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吟咏中,“茶道”已明显地成为这种渐趋成熟的茶文化的特定名词了。唐刘贞亮《饮茶十德》则更为明白地亮出了茶道的旗帜:“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包括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等的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注重精神层面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思想内涵,即在饮茶过程中人们所着意追求的一种特别的精神境界。
古人饮茶,一贯强调环境的幽雅清静,唐人钱起《与赵莒茶宴》一诗就抒写了“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的无穷意趣。杜甫《寄赞上人》“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的吟咏,更是一幅绝妙的茶寮幽趣图。明人徐渭《煎茶七类》在“茶候”中明确指出:“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宴坐行吟,清谈把卷。”其在《徐文长秘籍》中还认为,品茶必须有一个幽静的环境,而且意境尤为重要,松月花鸟之下,清流白石之间是上佳的品泉处所,至于“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等意境更弥足珍贵。
日本人习称的茶室,在我国古代一般称作茶寮,而具有经营性质的公用品茗场所则称为茶肆、茶坊等等。宋代的茶肆十分注意室内环境的布置,从《梦粱录》的记载可知,室内“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就成为两宋京都茶肆的显著特色。就是在民间,对饮茶处所也是极为讲究的。明许次纾《茶疏》“茶所”条就有这样一段记述:“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茶寮中茶炉、茶几、衣架等的设置,也有诸多讲究,大体上以卫生、实用为原则:“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帨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
日本茶寮
烹茶用器,在古人的茶饮生活中也有着相当的份量。陆羽《茶经》中就专门列有“茶器”一目,分别对二十五种必备茶器进行了介绍:“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盘抬之”;“釜以生铁为之……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至今在日本茶道中,仍可看到风炉、茶釜、火箸等器具,连煮水所用的木炭,都体现了我们祖先倡导的“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的原则。
日本茶道所用的点茶法,就为浙江径山寺的僧侣所创。宋人蔡襄和宋徽宗对点茶法都有过较详的叙述,如蔡襄《茶录》就说:“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对击拂茶汤所用的工具茶筅,宋徽宗《大观茶论》就有这样的记述:“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尽管日本茶道所用的茶筅已改为竹帚状,但其用材及功用却与宋代的竹筅一般无二。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国学大师山冈俊明编纂的《类聚名物考》也承认日本茶道是由宋代传入的,其有功之臣乃崇福寺的开山祖南浦昭明,具体地说,他们学习中国茶道的地方是在浙江径山寺谒虚堂,时间是正元年中(公元1259年-1260年):“茶宴之起,正元年中,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
中国古代的点茶画面
至于日本茶道所用的茶具,几乎是清一色的为我们祖先所推崇,并从中国进口的所谓“唐物”;烹茶用水的讲究,候汤三沸的经验,等等,也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茶具
连日本茶道倡导的“和、敬、清、寂”这一基本精神,都可以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找到它的影子。如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茶以芳洌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的主张;清王复礼《茶说》“花晨月夕,贤主嘉宾,纵谈古今,品茶次第,天壤间更有何乐”的喟叹;明闵元衡《玉壶冰》“良宵燕坐,篝灯煮茗,万籁俱寂,疏钟时闻,当此情景,对简编而忘疲,彻衾枕而不御,一乐也”的吟咏;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跂石人”的感慨,就若隐若现地折射出“和、敬、清、寂”精神的闪光。
中国茶道的民族特色
茶道既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渐渐地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如五行调和的理念就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陆羽《茶经》在描述他所设计的风炉时,就着力体现出五行调和的理念:风炉用铁铸造从“金”;炉体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讲求“怡情”,即着力追求身心享受也是中国茶道的一个显著特色。参与中国茶道,既可抚琴歌舞、吟诗作画,也可观月赏花、独对山水,亦可置酒助兴、论经对弈。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唐李中《赠上都先业大师》的“有时乘兴寻师去,煮茗同吟到日西”;唐黄滔《题灵峰僧院》的“系马松间不忍归,数巡香茗一枰棋”;陆游《山居戏题》的“嫩白半瓯尝日铸,硬黄三卷学兰亭”等诗句,就是这种情形的形象反映。明朱权《茶谱》中的一段论述说得更加明白:“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忘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种怡情悦性的特点,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抚琴歌舞
因时而饮,因地而饮,因景而饮,亦成为古代茶人各得其趣的不懈追求。明黄龙德《茶说》就阐述得相当到位:“饮不以时为废兴,亦不以候为可否,无往而不得其应。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古鼎金瓯,饮之富贵者也;瓷瓶窑盏,饮之清高者也。较之呼卢浮白之饮,更胜一筹。即有瓮中百斛金陵春,当不易吾炉头七碗松萝茗。若夏兴冬废,醒弃醉索,此不知茗事者不可与言饮也。”
与日本茶道相比,中国古代的茶道文化还特别讲究品茶人的品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交际理念在这里等到最好的体现。徐渭《秘集致品》认为,只有“幽人雅士”、“衲子仙朋”才能与茶道相匹配。明徐渭《煎茶七类》更强调:“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
在检视过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至今仍流传在我国广东潮汕、闽南及东南亚一带的“功夫茶”品尝技艺,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茶道,将会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
功夫茶亦称之为宜兴式品茗法,通常以三四人为宜。宾客坐定后,主人取出上好的茶叶,简单介绍后,请客人依次欣赏嗅品一番。未放茶叶的空壶先用开水冲泡浸润片刻,谓之“温壶”。倒掉温壶的水后,再用茶匙装茶入壶,茶叶往往占茶壶容量的三分之二,甚至装满为止。然后,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满,用竹筷刮去壶面的茶沫,并倾入茶船(一种紫砂浅盆)或茶海(一种较大的茶杯),称作“润茶”。再往壶中注入开水(不用刚离炉的沸水),这便是第一泡茶。盖上壶盖且浇之以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浇壶之后,利用茶水尚未沏好的这段时间,在茶船中清洗茶杯。第一泡茶沏好后,提壶沿茶船边沿运行数周,以防壶底水滴入茶杯发生串味,俗称“游山玩水”。再接下来便是倒茶了,要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提壶依次来回浇注,人称“巡河”,切忌倒满一杯再倒下一杯,以免茶味浓淡不均。敬茶时,以尊老敬幼,相互谦让为准则,但第一杯茶的受之者必须是坐“首席”之人。品茶在整个功夫茶中至关重要,也最能体现宾主的修养,因此对茶色、茶味、茶香,人们往往品味再三。一些精于此道的老茶迷,常至双目微闭,或嗅或啜,如醉如痴。据说,泡制这种功夫茶,是很有讲究的,沏茶多用宜兴的紫砂壶,饮茶则用景德镇的小瓷杯;水须山泉,最差的也得井水,自来水是不入流的;用火以橄榄核最佳,蔗渣其次,连炭火也只能不得已而用之。
工夫茶中的文化韵味
可见,中国茶道更注重在“品”字上下功夫,因而从用水到用火,从茶具到冲泡方法,与日本茶道相比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礼仪、规矩和品茶处所的环境上相对要逊色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茶道的影响力。当然,对于大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过于繁琐的礼仪,我们没有必要去一一模仿,但对于我们老祖宗一贯倡导的“茶可雅志”以及崇尚自然等主张,我们倒是可加以继承,并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问答
[回答]一诗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